中国的授时系统的发展:326工程:短波授时台建设,覆盖全国新中国的现代无线电授时发端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徐家汇观象台的BPV时号,后转由上海天文台负责,该时号每天在固定时段发播时间,满足了当时国家建设的部分需要[5]。然而,徐家汇观象台地处东南,且不能24小时连续发播,难以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特别是大地测量)的需要。因此,急需在内陆建设一个基本覆盖全国的无线电授时台,以满足全国对毫秒级精度的标准时间需求。1966年6月,西藏医院卫星授时设备供应商,中科院决定在陕西省蒲城筹建授时台,代号为“中国科学院326工程”。短波授时台进入实质建设阶段。1970年,中科院向***形成文件请求试播,文件受到了***的重视,由周***亲自批示。同年12月15日,开始试播。1973年8月,中国科学院组织有关**对BPM短波授时台进行技术审查,并提出扩建建议,西藏医院卫星授时设备供应商,西藏医院卫星授时设备供应商。1981年7月1日起,BPM短波授时台正式承担发播我国短波时号任务。与此同时,上海天文台停止了BPV时号发播。我国自主建设的无线电授时系统正式登场。
卫星授时应用解析:什么是卫星授时?授时设备从北斗导航卫星或者GPS导航卫星的信号上获取标准的时间信息,将这些信息通过各种类型的接口传输给需要时间信息的设备(计算机、主控器、采样设备、RTU等),这样就可以达到单个设备的时间校准或者多个系统的时间同步,这个过程就叫做卫星授时。卫星授时工作原理无论GPS卫星或者北斗卫星上都搭载了原子钟(铯钟或者是铷钟)。有了精确的时钟,加上地面站的不断校正,卫星系统的时间会是非常准确的。卫星会在自己的电文中播发一个时间,播发这个时间的信号边沿是和这个时间值严格对应的。通过测量这个边沿,可以在本地恢复出一个精确的变化边沿,这个边沿是与发射时刻同步的。导航电文中提供了当前时刻所在的“周数”,这个周数是从北斗或者GPS系统的起始时间开始计数的,另外通过计算调制在载波上的伪随机码的信息可以知道当前的周内秒,有了这些信息即可实现授时功能。
实时性:“北斗一号”用户的定位申请要送回中心控制系统,中心控制系统解算出用户的三维位置数据之后再发回用户,其间要经过地球静止卫星走一个来回,再加上卫星转发,中心控制系统的处理,时间延迟就更长了,因此对于高速运动体,就加大了定位的误差。此外,“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也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其具备的短信通讯功能就是GPS所不具备的。北斗导航系统具有卫星数量少、投资小、用户设备简单价廉、能实现一定区域的导航定位、通讯等多用途,可满足当前我国陆、海、空运输导航定位的需求。缺点是不能覆盖两极地区,赤道附近定位精度差,只能二维主动式定位,且需提供用户高程数据,不能满足高动态和保密的jun事用户要求,用户数量受一定限制。但**重要的是,“北斗一号”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立的卫星导少的初步起步系统。此外,该系统并不排斥国内民用市场对GPS的多使用。相反,在此基础上还将建立中国的GPS广域差分系统。可以使受SA干扰的GPS民用码接收机的定位精度由百米级修正到数米级,可以更好的促进GPS在民间的利用。当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随着我军高技术武器的不断发展,对导航定位的信息支持卫星授时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
文章来源地址: http://dzyqj.chanpin818.com/dzxmhz/deta_3311023.html
免责声明: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用户,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