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继电器线圈施加激励量等于或大于其动作值时,衔铁被吸向导磁体,同时衔铁压动触点弹片,使触点接通、断开或切换被控制的电路。当继电器的线圈被断电或激励量降低到小于其返回值时,SRS-220VDC-1Z-10A,衔铁和接触片返回到原来位置。继电器采用JK-4壳体,其外形尺寸,SRS-220VDC-1Z-10A、背后端子及安装开孔。继电器是在DM1电码继电器的基础上,增加底座和外壳而成。当在继电器线圈上加电压,且等于或大于动作电压时,衔铁就被电磁吸力吸靠在铁心上,而接触片在衔铁顶板的推动下,触点接通、断开或转换被控制电路,当继电器线圈被断电或电压降低到小于返回电压时,衔铁在接触片的作用下返回到原来位置。对控制系统主要考虑到抗地震应力作用,SRS-220VDC-1Z-10A、抗机械应力作用能力,宜选用采用平衡衔铁机构的小型中间继电器。SRS-220VDC-1Z-10A
电磁型中间继电器是传统的老式继电器,只要在线圈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线圈中就会流过一定的电流,从而产生电磁效应,衔铁就会在电磁力吸引的作用下克服返回弹簧的拉力吸向铁芯,从而带动衔铁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吸合。当线圈断电后,电磁的吸力也随之消失,衔铁就会在弹簧的反作用力返回原来的位置,使动触点与原来的静触点释放。这样吸合、释放,从而达到了在电路中的导通、切断的目的。是广大客户所用的习惯产品。像上海上继生产的DZY-201(直流)/DZJ-202(交流)等DZ-200系列的产品。多触点,还可以针对特殊客户的需求特殊定做。SRS-24VDC-2Z-8A静态中间继电器用于各种保护和自动控制线路中。
中间继电器一般都有什么作用呢?1、代替小型接触器。中间继电器的触点具有一定的带负荷能力,当负载容量比较小时,可以用来替代小型接触器使用,比如电动卷闸门和一些小家电的控制。这样的优点是不只可以起到控制的目的,而且可以节省空间,使电器的控制部分做得比较精致。2、增加接点数量。这是中间继电器常见的用法,例如,在电路控制系统中一个接触器的接点需要控制多个接触器或其他元件时而是在线路中增加一个中间继电器。3、增加接点容量。我们知道,中间继电器的接点容量虽然不是比较大,但也具有一定的带负载能力,同时其驱动所需要的电流又比较小,因此可以用中间继电器来扩大接点容量。比如一般不能直接用感应开关、三极管的输出去控制负载比较大的电器元件。而是在控制线路中使用中间继电器,通过中间继电器来控制其他负载,达到扩大控制容量的目的。
中间继电器引脚的接线方法:1、找出线圈引脚。用万用表测各引脚间的电阻,阻值在数百至1K欧姆左右的两个脚是线圈引脚。注意有些继电器的线圈分正负极,反接虽然不至于损坏,但不动作。2、找出常开、常闭点。用万用表测除线圈之外的四个引脚,导通的两个引脚是常闭关系,给线圈加上5V直流电,使继电器动作,它们应断开;如果没有断开,则内部是短接关系。给线圈加上5V直流电,使继电器动作,此时再用万用表测,如果有原来不通的两个引脚导通了,则它们是常开关系。在工业控制电路中,可以将中间继电器与原始接触器线圈并联连接。
中间继电器如何选型:考虑控制系统的普遍适用性,兼顾必须长年累月可靠运行的特殊性,装置关键部位必须选用具有高绝缘、强抗电性能的全密封型(金属罩密封或塑封型,金属罩密封产品优于塑封产品)中间继电器产品。因为只有全密封继电器才具有优良的长期耐受恶劣环境性能、良好的电接触稳定、可靠性和切换负载能力(不受外部气候环境影响)。对控制系统主要考虑到抗地震应力作用、抗机械应力作用能力,宜选用采用平衡衔铁机构的小型中间继电器。中间继电器的用途:增加触点容量。SRS-220VDC-1Z-10A
在电路控制系统中,在电路中增加一个中间继电器不只会改变控制形式,增加触点数量,而且还便于维护。SRS-220VDC-1Z-10A
使用中间继电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中间继电器的触头较多,一鲜有8对、6对等,并分常开触点和常闭触点。但触头的容量较小,没有主、辅触头之分,也没有灭弧装置,因此在应用中间继电器控制电动机启停时,只能用额定电流小于5A的小型电动机,并选用一种较大型号的JZ7型中间继电器控制。②中间继电器的工作线圈的额定电压有多种,在应用中一定要使接人中间继电器线圈的工作电压符合中间继电器线圈的额定电压的要求。中间继电器本体发生肉眼可见的损坏,比如:中间继电器已经发黑了,就算还能动作,那它也是一个隐患。或者中间继电器的外壳已经变形,那么不用想,换了在说。SRS-220VDC-1Z-10A
文章来源地址: http://dzyqj.chanpin818.com/jidianqiqu/zjjdq/deta_11843820.html
免责声明: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用户,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